刘春晓,本来以为和她说话要压低音量,担心她有颗玻璃心。她就是第一期《味觉大战》节目里第一位出场,因为谈及“外婆”话题而导致泪崩的那个女生。她一点都不介意一同参赛的选手和身边朋友给自己起外号叫她刘小胖,范冰冰还被叫范小胖呢,多欢乐的外号,甚至还带着一点昵称的感觉。
烹饪,对于她而言,像是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反转剧。一年半以前,她必须要边打电话边问家人边做菜,或者是一边百度资料一边按步骤烹饪。在这点上,她绝对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虾,根本吃不出是鲜活的还是放了3天的,用刘小胖的话形容,她就是一个对味道很不的人。同样,她也是一个很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的人,外婆对于她的意义在于,外婆是她在味蕾和美食关系上的导师。曾经自己所有做菜的,是因为外婆总是大包小裹地从老家给自己带来很多食材,为了不浪费,自己只有想办法把外婆带来的食材烹饪出一道道菜。每次遇到先放肉还是先放油的问题,刘小胖总是第一时间电话给外婆,还没有说完,外婆总是啪地把电话挂断,是怕浪费电话费。
比赛初选时,刘小胖做了一道姜汁鸡,这是家里祖传的做法,学自外婆的手艺,据说,不用一滴油,做出来的味道还特别香浓。刘春晓对于味道的理解是,味道是一种传承,就像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不仅是文化和风俗上的价值,更是在怀念和记忆一种祖辈上的味道。姜汁鸡,是刘春晓他们家逢年过节一定会吃的一道菜,地位约等同于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外婆发明的这道菜,会把一只鸡所有的部件全部都用到,就连最后的汤汁,还能用来拌饭或者下面条。“可能我以后有小孩也会做这道菜,味道就是一代代传下去。就像外婆做菜带给我的影响和感觉。”
烹饪和一样,很多时候就是一层纸,只要捅破了,就会觉得很美好。“味觉这个东西是可以锻炼的。”参加《味觉大战》的比赛时,有人这样和她说。别人告诉她,天赋这种东西,只是做菜好坏的一部分,后天努力是更重要的因素,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有一个很牛掰的舌头!
最新关于味觉锻炼的是,前段时间,刘春晓去内蒙游玩,在蒙古包里餐厅主人端上一碗浓肉汤,只喝了一口,刘春晓就喊出来“呀,是放了味精吧”,老板暗暗地点头,然后从桌子上端起刘春晓喝过的汤碗默默走开。最近,她和朋友一起吃海鲜,她居然准确说出海鲜一定是今天刚拿到的货,在得到老板的确认回应后,周围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烹饪对刘春晓来说是情绪的开关。第一次上节目时,她都一直很欢乐,直到评委聊起外婆,她才大哭。哭的时候,外婆永远是她的痛点,痛点一过,心里就在想“完了,完了,我的睫毛膏肯定糊了”。同样还是一年半以前,刘春晓刚刚大病初愈,她想培养自己一个爱好,于是自己每天做一道菜,做出700道完全不同的菜。她还记得,自己做的第一道菜是类似于鲜芋仙里的芋圆产品,而最近做的第418道菜是蕨菜炒牛柳。与做第一道菜心态不同的是,刘春晓更享受食材和美味从她手上跳跃而出的感觉,那种状态超拽。
一个需要远离美食的人,却在各高手轮番过招的《味觉大战》一挺进,这让谭鹏飞至今都有点不敢相信,因为他是一名健身教练,平时的餐桌上常见的是:只过一下水的蔬菜、低油少盐的牛肉、鸡胸肉、鱼肉,而这些似乎通通都与美食绝缘。但“不幸”的是,谭鹏飞是一个管不住嘴的健身教练。
一年四季当中,从情感上讲,谭鹏飞最喜欢冬季,最讨厌夏季。理由是,冬天可以吃。每每到了夏天,各种健身比赛总是密集进行,这个时候健身教练要尽量控制能量摄入,一旦放开嘴,此时就像海绵一样的身体将会把摄入的能量在体型上放大好几倍。而在冬天,却是一个允许健身教练储存脂肪的季节,这些脂肪将有利于拉肌肉线条,其实抛开这些“”的理由,谭鹏飞只在冬天嗅到了一个味道:美食的香气。
为了让自己尽量吃到健康安全又营养搭配均衡的食品,谭鹏飞喜欢亲自操刀上阵。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将厨房撩拨起油烟的历史,一开始其实多少伴随着悲伤。11岁,因为父母借调至新疆工作,谭鹏飞就成了“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留在甘肃老家,至今他还记得某天放学回家的那个傍晚,从前家里奶奶忙前忙后的厨房和热腾腾的饭菜突然一下子变得冷清。爷爷去世,奶奶生病住院,锅里已经冷掉的剩饭剩菜给了谭鹏飞最直接的关于死亡的认识。突然陷入混乱的家庭让人无暇去照顾这个11岁的小男孩,在试着就这样把剩菜剩饭吞下去的一瞬间,他怀念起了妈妈和奶奶的味道。于是他决定,要做点什么。翻箱倒柜把家里所能找到的所有食材洗净,胡乱切一通全部放到锅里,浇上油盐,再把剩菜一拌,谭鹏飞完成了人生当中第一次下厨,“现在我已经忘了是什么味道了,反正应该是难吃的,但我吃得挺香。”
大学毕业后的十来年,谭鹏飞一直远离亲人,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至今依旧单身。健身教练工作繁忙,只有到了休息日他才能重新回归厨房,吃上一顿像样的晚餐。而在这些独自生活的日子里,美食成了他最好的陪伴。当站在厨房,把从初中起妈妈一道一道手把手教的食物变为盘子里的美食,然后邀请几个朋友,一起围坐边吃边聊的时候,他总是会闻到:从很多年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在一起吃饭的餐桌上飘来的熟悉味道。
对朋友谎称出外旅游、已经做好节目后准备的陈姗姗竟然晋级了,这下在朋友圈里,她不仅保住了营养师的声誉,还为自己收获了一个“知性厨师”的头衔。
与大多数扛着锅碗瓢盆、带着各种调料包赴美国留学、做好与“美帝”的饭菜不相容的留学生不一样,出国的仓促让陈姗姗没有任何时间在饮食上做出调整的准备,妈妈甚至没来得及教给她做一道菜。于是,“料理”的“噩梦”就这样开始了。受够了在外吃饭又贵又不正的中餐口味,几乎没碰过油烟的陈姗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自己亲手做,原因只在于实在抵挡不住对于家乡美食的狂热思念。第一道菜,陈姗姗就挑战了高难度的红烧肉,她的启蒙老师却是来自当地华人美食论坛里的一个帖子。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次极其不靠谱的尝试。买的肉太肥、不知道什么是“文火”、酱油几乎倒了一整瓶,最后,当那盘飘着满满一锅油的红烧肉被完成时,陈姗姗甚至都不想看它一眼。但“冒险”并没有因此终止,实在太想吃“中餐”的让她越挫越勇,专门挑战超级复杂的中式美食,连烧饼这种她都将它列入了食谱。还好,在各种摸索以及混搭组合之后,她终于做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中餐。
几年前,陈姗姗从美国修得临床科学营养硕士回国,原本想着终于回到了美食的天堂,矛盾却又突如其来。因为回国后的新家刚开始没有任何烹饪器具,她不得不每天出去外面吃饭,但饭馆里那些重油的菜式让她这个营养师产生了本能的抵触,“一再交待服务员要少油,结果还是多放了油。”这种相当痛苦的就餐经历直到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都到位才截止。现在,陈姗姗即使工作异常忙碌,但一周至少要在家做两顿饭却是她雷打不动的规矩。参加《味觉大战》被最挑剔的评委孙兆国招入麾下,陈姗姗仔细回想了这个“馅饼”掉到头上的原因:十有是自己在美国时那些因为缺乏原材料,结合营养师的知识,合璧后实验的一道道美食征服了评委。
与大多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一样,John初到,原本打算在国际贸易领域有所作为,但在胡同里一次次迷,几次三番闯进隐藏于巷子深处的私房菜馆之后,John却突然决定,开一家有妈妈味道的披萨店。
初来乍到,John总是很容易在城里走失,偶尔到了中午还在饿着肚子找的时候,他经常会随意走进那些巷子里的小饭馆、小酒吧,在这些随时可以看到主厨和老板是谁、还能跟他们喝上一两杯的小店里,John老是会想起很多年前,与妈妈一起在家中的厨房做菜的温暖味道。于是,John决定,自己也要在开一家这样温暖的小店。
在当地,一家人周末一起进厨房,一起烹饪晚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对于男孩来讲也不例外。还在读中学时,John就会被妈妈经常拉到厨房,做各种菜式。而在所有菜品之中,最让John觉得有自豪感的是一种称为“gourm et”的美食。这种食物是家庭在食品创新能力的必杀技,因为它要求妈妈们既拿出祖传的菜谱,却又巧妙地把自己的新菜谱加进去;所有制作“gourm et”的食材必须新鲜,蔬菜要来自自家后院亲手种植的有机食品,就连鱼、肉也被严格要求是海边垂钓所得或是从朋友的农场寻觅而来。在John的记忆里,“gourm et”是一份带着爱心与诚意的美食,他要把它带到中国。
在中国生活久了,John发现中国人身上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此前欧美人的,他们总觉得时间很紧张,每天都急着用垃圾食品来填充肚子;在赚到钱后总想着怎么花出去,比起一家人在一起好好烹饪一顿美食,他们似乎更追寻把钱丢给菜馆,然后吃一些自己根本见不到制作过程的菜品。而对John来说,他喜欢自己亲自做点什么,每次走进厨房,他总会觉得回到了少年时宽敞的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发挥创造力制作美食的一个一个午后时光。虽然现在远在,但这种家庭烹饪的传统却没有被John丢失。两个星期前,John的小女儿刚刚出生,岳父从广东赶到,带来了这个北方城市难得一见的新鲜海鲜,那天下午,John和岳父竟然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只为在厨房里出一顿美味的海鲜大餐。
一个连炒鸡蛋是先放油还是先放蛋都傻傻分不清的“料理界佼佼者”,却成了一名美食界的“科学家”。一切的转变都发生在赵歆宇遇到菜市场卖菜阿姨的那个下午。
“玉米炒葡萄”、“辣椒炒月饼”,在对大学食堂师傅天马行空的搭配想象力无力吐槽之后,赵歆宇干脆选择出去外面租个带厨房的房子自己做菜。但一开始的滋味却并不好受,因为对烹饪一窍不通,炒一盘鸡蛋都觉得是在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种境遇直到他遇见了人生当中第一位烹饪启蒙导师才得到改变。在赵歆宇租住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菜市场,经常作为青年男性出现在菜摊前,一位好心的卖菜阿姨似乎明白了赵歆宇的尴尬,每次上她家买食材,阿姨总会无偿贡献一常菜谱,从最开始的西红柿炒鸡蛋,到后面的炖鸡、烧排骨,当阿姨把秘藏的“独家菜谱”和盘托出后,赵歆宇终于从“料理界”弃暗投明,成了一位拥有多样拿手小菜的“伪家庭主妇”。
与菜档阿姨的“经济适用型”原则不同,因为是服装设计师,赵歆宇在美食的外观上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食材颜色要怎么搭配,完成后怎么摆盘,他把对服装设计的创意追求也完全投射到了美食身上。在他离开工作七八年的杭州,只身一人来到的时候,这种对于美食的探索迎来了第二次高峰。因为一开始在找工作屡屡受挫,想要得到情感慰藉的赵歆宇选择用美食来自己。空闲时间突然增多,让他有机会在厨房琢磨越来越多的创新组合。那段时间内,赵歆宇的耳朵几乎不能听到“新菜”这两个字,一旦有谁告诉他哪哪又推出了新品,他绝对会立即奔赴现场,在细细品味之后回家还原。出门旅游,他最喜欢的事情不是拍照,而是去到各个食材市场收集调味品和厨具用品,而这些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原料,往往成了他在进行美食“实验”时不可或缺的材料。
因为对美食实在难以割舍,赵歆宇在今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服装设计师的工作,开一家美食与艺术相结合的餐厅,专心做“饭人”。这个决定让妈妈不免有些担忧,但赵歆宇却对此颇有信心。最好的就是,自从朋友们尝试过他的手艺后,聚餐的地点再也没有逃离过他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最开始因为菜档阿姨的好心分享而烹饪道的他,也把这种分享发挥得更加夸张。想去赵歆宇家蹭饭非常简单,吃完之后只要别忘了夸一句“美味极了”,他就能权当你已经付费了。
做乐队主唱和当一个好厨子,这根本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易栗栗,从外形到文字都是标准的文青范儿。看到她做的菜,那种气度和火候的拿捏,你会误以为她真的是一个西餐厨子,多半还是在米其林餐厅里待过。
如果做的菜都不能代表你,那么做出来的菜没有意义。对于易栗栗来说,做饭和做音乐是一回事儿,它需要你足够理解你手里的食材,然后将它们的优点在不同的搭配中体现出来,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
易栗栗对于味觉最深刻的记忆来自妈妈,妈妈做的鳝鱼堪称一绝,鳝鱼整条油炸后加上姜蒜辣椒和自家种的紫苏爆炒,香而特别。从小,她就对食物有种特别的亲近,还是小学时就会用身边有的食材随意搭配做好吃的。直到现在也都喜欢天马行空随意发挥,但做出的食物往往还不错。比赛时,她的那款芒果豆腐虾仁配椰汁草莓让所有人惊艳。就连十分挑剔的孙兆国都对小姑娘的这款菜式赞美有加,评价它是不肤浅、有层次的一道菜。在这道菜里,易栗栗把草莓做了两种处理,草莓椰浆汁+草莓粒,让吃的人通过咀嚼感受小清新的口感。
初初看起来小清新,仔细看有一点疏离感,最后肯定菜是有自己的和。这是易栗栗每道菜给人的感觉。她的每道菜都有自己的构思和逻辑,可能有小逃脱和小叛逆,但没有什么是比做自己更重要的。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