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4月27日电(记者王猛)“瘦肉精”事件余波未平,“染色馒头”“毒豆芽”等骇人听闻的报道接踵而至,一些作坊甚至在百姓家常菜粉条中也加入墨汁染色。连日来,社会上对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问:我们还能吃啥?对此,有关食品专家和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要想让百姓吃上“定心丸”,国家应在食品安全领域设立“”制度,对造假行为施以重罚以警示社会,避免食品安全领域事件不断发生引发社会恐慌。
就在国内多地市场“牛肉膏”事件之后,一位烧烤店经营者王丽(化名)向记者讲述了行业内幕。今年40岁的她,先后在、等地经营烧烤店已有10年时间。
“其实牛肉膏等肉用添加剂在市场上出现了好多年。这在食品行业中使用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近期才被发现而已。”王丽告诉记者,经营者使用牛肉膏、羊肉精之类的添加剂,就等同于使用嫩肉粉、调味料等一样。
王丽算了一笔账:以通常一斤肉制成25只肉串,每串售价1元为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牛肉价格在每斤15元至22元不等,而羊肉价格甚至达到25元左右。“除去人工及炭火成本,如果不在肉上做手脚的话,根本就不挣钱。”她说,目前猪肉和鸭肉的价格分别为10元和7元,以此替代牛羊肉成本可大幅降低,而口感和味道甚至更好。
王丽告诉记者,除了“牛肉膏”外,羊肉精等肉品添加剂在市场上也很常见,一些中小饭店特别是烧烤店和烤肉、火锅自助餐厅等普遍在使用。属马的今年多大“你算算,一顿丰盛的自助烤肉每人收费不到40元,按照食品当前的市场价格计算,经营者如何赚钱?”她说,“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中小餐饮企业众多,想要彻底杜绝此类问题难度极大。”
国内食品安全领域专家、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学军表示,食品添加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但问题是应该使用哪些,用量是多少。“如果使用过量牛肉膏,以猪肉冒充牛肉的话,这种违法行为必须受到。”他说。
作为中国较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皓月集团宣传主管徐海东告诉记者,牛肉造假不仅仅出现在食品销售终端,在加工环节也很多。他表示,牛肉造假现象已困扰皓月多年。
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中心主任杨贞耐说,按照国家相关,凡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监管的食品添加剂是可以使用的,但每种添加剂在使用范围和用量上有严格。“但不能用于造假、产品属性,甚至改变产品性质等。”
“如果食品添加剂长期、超量使用,甚至被的话,可能降低人体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长期使用会引起慢性中毒,甚至可能致癌。”杨贞耐说。
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会明表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已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身体和生命安全。而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即食源性疾病,其发病率显著上升,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
王丽告诉记者,根据她从事餐饮行业的经历来看,国家对于中小餐饮企业仅仅在卫生方面进行监管,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测完全是个空白。
一是执法监督体制尚不完善,职责分工不明,分段各自执法。刘学军表示,目前国家农业、检验检疫、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或多或少都具有管理职责,“通常对其有利的事情都争,而没利的事情都推,这样就会出现行业监管空白。”刘学军说。
二是在食品质量安全制度、检验检测标准、风险分析和控制的各体系建设中,各部门缺乏有效配合和沟通,缺乏统一性。专家表示,在当前相关部门人员配备和经费等紧缺的情况下,这样一来会增加相关部门负担,降低工作效率。
“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中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刘学军告诉记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有关专家认为,尽管日前国家九部门联合发布公告,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但从目前各地相关部门的人员配备来看,要想对众多的生产、加工、餐饮等企业一一排查整改,难度很大。
专家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整改,首先应彻查市场食品添加剂种类及其化学成分,以此来制订详细的使用标准。
专家设立食品造假“”,对于造假行为进行。刘学军认为,应设立类似新加坡的造假“”制度,除重罚外,将其列入诚信危机名单,注销企业执照,今后无法再次注册公司。
国家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除了依赖农户和加工企业等生产者自律外,主要应加强的宏观调控,发挥监管的职能。有关专家,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实施以科学为基础并且协调一致的检验、检测及、执法标准,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实施全程无缝监管。
有关专家,应通过建立群众举报重机制,以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强化信息收集,发挥群体效应,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