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区西营门外大街128号,是一座颇有年代感的三层小楼。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桂顺斋坐落于此,走进天津食品集团桂顺斋糕点食品二厂,发现这个“前店后厂”式的院落正处在“临阵”状态:7个车间、百余名工人全力以赴、满负荷生产,他们要为春节市场备出充足的年货。
“每年除夕一大早,店里就开始排长队了,有的顾客一买就是几十盒。老百姓对桂顺斋的感情没说的,让人,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做好点心。”厂长房印健一面指挥着全厂的“大生产”,一面向记者感叹。
一直以来,点心,在天津的饮食以及社交文化中占据着重要。春节走亲串友提上两盒,婚丧嫁娶备上两盒,无论是京八件、桃酥还是槽子糕,一块块小小的点心都寄托着人们最线年开始,桂顺斋这盒点心便走进了天津老百姓的生活。
至今,桂顺斋仍然保存着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在一个土灶加吊炉似的设备前,工人正在烘烤糕点。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的桂顺斋在创办人刘星泉的经营下,已是南市一带颇有名气的小店铺。刘星泉从聘请制作宫廷甜食的高手,制作出的京式糕点具有浓郁的宫廷口味,色香味俱佳。随着生意的日益兴盛,桂顺斋从最开始的作坊式糕点铺,发展成以前店后厂为依托的多家连锁店,就连京剧大师马连良、相声泰斗马三立都是桂顺斋的常客。
天津市桂顺斋糕点食品二厂的名誉顾问、桂顺斋第三代传人刘毅在回忆起昔日那间深受顾客追捧的小铺子,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诚”。有一个很小的故事,一直在桂顺斋代代相传。“当时从外地进了一批江米,货到之后,爷爷发现米的品质不太好,不符合桂顺斋对原料品质的要求,由于钱早就已经付了,有人把货留下吧,可爷爷不容分说,把米退了回去,在做点心这事儿上,他容不得半点糊弄。”
生产部主任王全喜是有着35年生产经验的老师傅,厂里的技术差不多都是他带过的徒弟。“现在新花样的糕点层出不穷,为嘛很多顾客一直留恋桂顺斋?”王全喜告诉记者,桂顺斋做点心,第一道关就是严把原料关,油、糖、面三大主料全部使用国内最好的品牌,确保食品安全;其次在制作过程中将老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制作工序以及原材料配比秉承老的传统、老的配方,严格遵照搅面、醒发、裹酥等7—9个工序,一个都不少。
用做企业、用做点心。桂顺斋早已走进了消费者的心中,西营门外大街的旗舰店,处于一片居民区的合围之中,每天早上一开门,一些老街坊、老邻居就来了。“给我来两斤槽子糕,吃了一辈子,怎么也吃不腻。”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姨在柜台前站定,手里还拎着一篮子蔬菜。“我要一盒白皮儿,孙女从国外回来了,昨晚告诉我,最怀念小时候的白皮儿。”市民刘大爷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每一位进店的顾客,都习惯捎上几盒点心回家。
近年来,与许多老字号一样,桂顺斋这个老兵也了新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糕点店开在了口,如今在购买桂顺斋的人群中,中老年顾客是主力军,年轻人则更喜欢造型时尚、口味新潮的西点。如何增强老字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桂顺斋了再创业之,推出了3大创新举措。产品创新。根据市场需求,桂顺斋对传统产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改进和创新,对于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在质量的同时不断完善,对于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品,积极研发并引导消费,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相继开发了系列麻花、包装豆陷、馒头节日礼盒、散装称重休闲食品等多个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此外还研发、试制出22个面包新品种,均已投放市场。目前全厂共有9大类别200多种产品。对已有产品的包装规格、形态、标识做出全新探索,为企业创效增添了亮点。
技术创新。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桂顺斋不断加大硬件投入,适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初步实现了月饼、炉元等糕点工艺机械化、半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提高了工效,同时了老字号产品的品质。
营销创新。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创新的思,桂顺斋提出了“企业围着市场转”的经营策略,主动将触角伸向市场,扩大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近年来整顿开发市内专卖店、加盟店12个,拓展、山西、山东等外埠销售点。大力开辟营销新渠道,利用电视、报刊、企业服务号扩大品牌形象,通过电视购物加大营销力度,同时,在天猫商城、京东商城开设旗舰店,拓展营销新渠道。
桂顺斋92年的前行脚步,凝聚着老一辈的传统工艺,发挥着新一代的开拓创新,用“祖传新创、物线个字,诠释出百年底蕴的文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