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去年贾国龙宣布西贝燕麦面10万+店计划不同的是,这次麦香村的开业可以用低调至极来形容,网上几乎查不到任何关于麦香村的消息。
这么神秘的麦香村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这次贾国龙又憋了哪些大招呢?带着一连串的好奇,小编第一时间对麦香村进行了探店。
(三里屯?优衣库?非也非也,但也不远,麦香村所在的餐饮一条街——中国红街,距离三里屯太古里直线米,而对面则是大名鼎鼎的工人体育馆,基本上最潮的那波人常年都出没在这里。)
(进入门店,是上下两层的设计,公设23个餐位。因为设置了明档厨房的原因,一楼的面积看起来比较狭小,最多时候也只能容纳10几人同时用餐,一般服务员都会你去二楼用餐。)
(上二楼的楼梯,是一个大大的广告牌,放着招牌产品肉夹馍,中小编好像有了一种来到了西少爷的错觉。)
(整个门店内部在色调上都采取的是高级灰+柠檬黄,整个装修风格很简洁,给人带来一种清爽和放松的感觉。)
(墙上放置的都是饮品,夸一夸麦香村服务人员的着装,小礼帽给人像是在度假而不是在上班的休闲感觉,害羞的小哥哥只给了小编一个背影。)
如果说在您看来和别的快餐店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话,比较中规中矩,那么接下来的这些亮点,做快餐的同志可要和贾老板好好学习一下了:
和西贝以品类为先的产品逻辑不同,这次麦香村的产品逻辑颇有些“顾客自己说了算”的感觉,就像招牌上写的:一顿好饭。大有只要是做成一顿好饭,什么产品都可以上的意味。
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是八大菜系应有尽有,汤面是早餐售卖;燕麦面、小锅焖面、小碗菜、杂粮点心、饮品是中午出售。但是小编还是观察到除了汤面、焖面、肉夹馍外,菜品都是以蒸为主,这也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真功夫,就必须在效率上下功夫,现有的快餐烹饪形式无外乎“炸(肯德基)、煮(味千)、蒸(真功夫)”,显然无论是从效率上来说,还是从贾老板所定“一顿好饭”上,蒸,都与此基调更相符。
因为蒸菜能提前预制放在保温箱里,基本上从小编下完单到上菜,只用了一分半的时间,而焖面系列却足足等了6分钟。
据店员说在刚开业当天是有纸质菜单的,但是有了纸质菜单大家都愿意看纸质菜单,看了半天迟迟不下单,一个人耽误2分钟,100个人呢?所以店里还是决定不用纸质菜单,只支持手机扫码点餐。
整个手机点餐环节很流畅,不但效率得到了提升,大家点餐更快,更重要的节省人工,店里从此不需要收银员岗位,因为也没有什么服务,基本上整个二楼一个员工就可以搞定。
我们观察到在麦香村60—70平的面积里,动线设计也是十分合理的,利用率做到了极致。比如在一楼二楼都有吧台式的小桌,一米宽的小过道就能坐下四个人,边边角角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说,也充分照顾了一个人来吃饭的顾客,不用再尴尬地面对陌生人,对于快餐企业来说以前一个人占两个人的情况不会再发生。
此外,如果你是四个人、六个人一起来用餐也不用担心被分开的问题,因为人家的座椅能移动,一个女服务员就能给你现场拼桌。
现如今做餐饮真是难,做什么餐饮业态都得讲体验感,可是一个快餐厅怎么让效率最高才是关键,怎么讲体验感呢?一个面怎么煮也不会漂亮啊。
在麦香村小编发现,贾老板同样把西贝的明档厨房搬到这了这里,顾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人员工作,还有十几个卡磁炉摆成几排,由一个大厨现场操作焖面,再配上黑碗底红盖子的器皿,引得好多顾客拍照。
虽然小编去的时候,麦香村只开了3天,但是和服务人员聊天得知,仅仅三天时间产品就已经调整了N次,为了做好“一顿好饭”快餐,贾老板也是通过不断试错,然后迭代出最满意的产品,产品更新的速度和执行力还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虽然,这些优点足够我们消化一阵子了,但是同样在此次探店的过程中,小编发现麦香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交了24小时的房租,却只营业两餐,能不能拉长个营业时间在店里卖个早餐呢?这是很多做快餐的老板做梦都想做的事情。
曾经,我们采访过海盗虾饭的创始人,他就和我们吐露他曾经也在店里做了早餐,而且还想做有逼格的早餐。为此,他特地从南京请了做小笼包的大师傅,做的产品十分专业,但没想到原本觉得多了一个营收点的项目,非但没赚到钱反而每个月赔了2万元。
对于早餐来说,是吃刚需,吃熟悉,吃性价比,一份见也没见过的产品还卖到25~29元之间,不知道市场接受度如何?
再者,从顾客角度来说早上的时间十分宝贵,他们没有很多的时间在店里享用,这也要求了早餐的品类要有外带属性,而汤汤水水的汤面可能不太适合。
人均客单价超40元是快餐的线元的人均客单价都没有什么,只要你好产品好,我都可以接受,因为我可能一个月只去一次。
坦白地说,如果不是有意寻之的话,很容易错过麦香村的店面,因为外表长的太不像快餐店了,而像一个面包店。
对于一个用纸质菜单点餐,要求翻台率的餐厅来说,wifi可能不是刚需,但对于一个需要用手机点餐的地方,wifi就变成了刚需。
探店结束,小编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麦香村服务员讲的那样:“我们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版本,不断的优化才是我们”。我们不能对一个新开的店要求太多,发现问题改正过来,正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有的姿态。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