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锐是鹤峰县燕子镇红莲村人,家中祖辈曾以煮酒为生。2004年,刚结婚的王代锐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离开了山高坡陡的红莲村,带着妻子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然而,几年下来,他不仅没赚到钱,还欠了债。“打工也不是长远之计,回家创业才是出。”于是,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老家,他的创业之。
2008年,在家人的支持下,王代锐办起红花酒厂,主要生产包谷酒。由于传统的煮酒技艺在他这一代已失传了十之,再加上资金,当时的小作坊每天仅能产几十斤酒。王代锐将第一批生产出来的3坛包谷酒运到集镇朋友处代售,但无人问津。
他拜访了村里曾经煮过酒的老人,祖辈们口口相传的“杀皮不杀心”“粮为酒本、曲为酒骨”也在老人们的口中得到了印证,但这些都只是口头上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近年来,村里的煮酒师傅们都老了,也不煮酒了,年轻人觉得煮酒累又赚不到钱。他从朋友那里得知,宜昌有个地方煮酒技艺远近闻名,便立即前去,向老板说明来意,以学徒的身份学习煮酒。酒厂老板十分乐意帮助他,把他传统的煮酒技艺,从泡粮、煮粮、糖化、发酵到烤酒等10余道工艺一一教给王代锐。
2010年,学成归来的王代锐,再次在自家酒厂试验。于是,他借了1万元,从附近百姓家里购买了2500公斤玉米、几百公斤煤,和妻子在家里忙活了起来,酒厂又一次有了生机。这一次果然不负众望,酿出来的酒味道不错,附近的亲戚朋友喝了都说好。
2014年,他与妻子决定扩大酒厂规模,将酒厂搬到燕子集镇附近。他东拼西凑加上贷款凑齐了十几万元,到集镇附近的主干道旁购置了一处房产用作酒坊酿酒。
他一边酿酒,一边还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好多人问他,创业这么艰辛,为什么还要回来,偏偏还要选择村里人都不愿做的煮酒行当?创业弥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他一直坚守的秘诀。
现在,他的酒坊年产酒15万公斤左右,销售收入150万元左右,供不应求。前来他这里买酒的不仅有当地的老顾客,还有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比如武汉、重庆、宜昌、长沙等地的游客,来了总要带几十斤包谷酒回家。
依托自己的酒厂,他办起了养殖场,专门养殖生猪,每年能出栏1000多头。附近的村民每天都会在他这里购买低价酒糟喂养牲口。
如今,依托酒坊,王代锐已经了煮酒、酒糟养猪、粪便生产沼气、沼气池残渣做肥料的循环产业发展。
2015年,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他积极响应当地党委、的号召,结对帮扶贫困户,从贫困户家中购买优质玉米,低价或者免费为贫困户提供酒糟,发展养殖业。
在他的带领下,老家红莲村现在已经开了大大小小约20家酒坊,许多年轻人回来开办酒厂、养殖厂,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2016年,镇党委、将全镇划分为“六大产业区”,把“咸红酒”作为十大产业之一倾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