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越龙山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不曾拥有光鲜的学历,却在酿酒岗位上,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不断追求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技工,成为绍兴黄酒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古越龙山酒厂高级酿酒师、车间主任林仁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古越龙山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不曾拥有光鲜的学历,却在酿酒岗位上,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不断追求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成为技工,成为绍兴黄酒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古越龙山酒厂高级酿酒师、车间主任林仁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林仁华,一家三代从事酿酒行业。父亲林友根、大伯林都是绍兴酒厂酿酒工,兄长林加华在酒厂做勾兑工、开耙工,儿子林奇在销售公司工作。闻着酒香长大的林仁华,对绍兴黄酒有着独特的热爱。1975年,年仅18岁的他来到绍兴酒厂,扎根车间学习酿酒技术,一干就是41年。期间他主耙黄酒四十余万吨,成为黄酒酿造第一批高级技师。
“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初入酒厂时林仁华就下定决心,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更要干一行精一行。他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从每一道工序学起,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每一道工序都能做的出色,很快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酿酒技师。
“做好工作,就要一个恒字,我几十年如一日,每夜守在车间,不‘呆’是做不到的。”酿酒是一项,林仁华用行动证明着,必须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必须专业专注,用一生真情酿得这滴醇香。
传统的黄酒酿造技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难得有“四两拨千斤”的创新,很多时候凭的是经验,而经验的积累靠的就是反复学习、不断实践。
机黄车间投产以来,为了使机械化黄酒的感官口味接近传统手工黄酒,林仁华不断试验配方、勾兑、感官评定,反复比较得出最佳方案,确保了机黄酒的品质和口感。他参与过五个万吨级机械化黄酒车间的筹建工作,主要负责工艺、工艺线及机械设备的选型、安装、定位,解决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使项目都能顺利投产。他所主耙的黄酒受到销售公司及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在公司每年的冬酿生产总结评比中都名列前茅。
“做酒如果有什么秘诀,就是创造最好的可控进行酿造发酵。必须盯紧每一道工艺流程,预防发生不符规程的每一个突发事件。”有人请教他做酒秘诀,林仁华这样说。其背后却是超出的付出和努力。
为了酿酒质量,林仁华每天盯靠在车间,一个个岗位去查看,一个个流程去把关,对每一项化验结果数据都亲自审核。生产旺季,他基本上几个月都吃住在工厂。
“如果林主任有计步器的话,他每天都要十万多的步数。这个劳动强度我们年轻人身体都吃不消。”机黄车间副主任王世豪提起林主任,十分动情。这位2013年毕业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酒分院的大学生,进入古越龙山机黄车间工作,师承于林仁华主任,林仁华的以身作则、亲历亲为的敬业态度和,对他的影响很大。
技艺精湛,乐于传授,并且毫无保留,这就是林仁华的工作态度。无论是现场,还是手把手的指导,林仁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地传授给新员工。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工。他对待员工如家人,哪位员工家里有事,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送上温暖和关心。去年机黄车间一位员工患上重病,林仁华多次到他家中走访,后来这位职工康复返岗后,林仁华给他调换劳动强度小的工作岗位,视身体情况及时安排轮休。员工和家人非常,买了东西来看他,他果断,并且又自费买了牛奶和水果送给他们。
繁忙工作之余林仁华积极投身于一些科研项目的研发,他主持的项目《一种减少生饭的卧式蒸饭机》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撰写的论文《用纯块曲酿制机械化黄酒确保绍兴酒风格》、《酒用酸性蛋白酶在黄酒发酵中的小试》也在酿酒专业上刊登。一些小改小革也屡屡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如前酵冷却水的回用,充分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生麦块曲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手工牌印改用喷墨牌印、手工称酒改电子磅称酒,提高了准确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仁华同志以厂为家,无悔付出。在他的身上,大家看到了他对酿酒行业的尊重和热爱,人们也给予他一份与肯定。林仁华先后荣获绍兴市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市国资委优秀员,黄酒集团优秀员及劳动模范,两次获得绍兴市职工职业技能创新能手,获国家实用专利三项,公司小改小革一等、二等若干项。
如今,工业化、高科技、“互联网+”……这个社会日新月异,但“手艺人”的内涵和始终不变,对“工匠”的、坚守永远不变。林仁华就是其中这样的一位工匠。
真情付出,只为这一滴醇香!
推荐: